close

常看到許多人直接把照片輸入到軟體後,才發覺檔案大的要命。

這種情形在各種軟體到處都看得到,原因就在於很多人都以為,
在軟體裡縮放影像的大小就是「真的」改變了影像的尺寸大小,
其實,改變的只是視覺上的大小,事實上,它們還是肥到不行。
然後就變成 浪費 x 浪費 x 浪費!

第一個浪費就是,浪費開啟、編輯和儲存的時間:
整個檔案扣掉圖片的部份,也許只需要幾 K 的儲存空間,
但因為塞了一堆超多超肥的圖片,比如圖片可能只需要240x160大小,
而原始照片卻是2400x1600,導致當檔案開啟時要將這些多餘的資料都載入記憶體,
什麼意思?也就是在一樣的效果之下,也許只需要載入1MB左右的記憶體,
但是因為照片全部都是未經瘦身後直接置入,就可能需要5-10倍的記憶體來載入!
而在編輯時,這些龐大的資料也佔用了許多記憶體資源,使得編輯效率大打折扣,
更不用說儲存了,只是修改個文字,軟體卻要將所有的資料都再寫入一次!浪費時間!

第二個浪費就是浪費儲存的空間,一樣的效果,明明5mb就可以,何必用到50mb?
第三個浪費就是浪費傳輸的時間,一樣的效果,明明10分就可以傳完,何必花30分?

所以要嘛就是事前規劃好,把所有的圖片都批次處理好真正需要的大小後再置入,
不然就是善用軟體內建的一些減肥功能(如WORD)。

另外一個在影像編輯時需要做的減肥動作是,不管做了多少圖層,
在最後要出去之前一定要平整成一個圖層,
因為雖然下面的圖層在上一個圖層之下,有些內容並不會呈現出來,
但是這些像素還是統統都算進去的。

這個情形在一些排版繪圖軟體更重要,因為不像是影像軟體,
最後通常都是會平整化出去成 tiff 、eps 、或是 psd 檔。
在這些如 CD、AI等軟體,在許多人製作海報、DM時,
都是直接匯入圖檔作各種重疊的設計與應用,
但其實在 A 物件圖檔(或圖層)下的東西(可能下面還有幾個圖片物件),
但是都不是完全顯現出來的,可是儲存時卻還需要將這些看不到的像素資料儲存,
浪費空間與傳輸時間,尤其是要拿到輸出中心時,
所以如果已定稿要付印的東西,所有圖片物件要作一個整體的平整化。
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將軟體計算或轉換的失誤(如轉成PDF)降到最低。
因為所有的旋轉、變形和特效都轉成單一的圖檔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V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